首页

栖心之栈 夏芙 在线播放

时间:2025-05-24 04:01:44 作者:高博会升级首秀长春 “AI+教育”多元发展 浏览量:76336

  中新网梧州10月19日电(张广权)深秋时节,走进广西梧州市苍梧县六堡镇,漫山遍野的茶树郁郁葱葱,吐露新芽,身挎竹篓的茶农穿梭于层层叠叠的梯田茶园里,巧手翻飞,赶采秋茶。如今,这一片片生机勃勃的茶园不仅成了梧州特色产业的瑰宝,更是众多残疾人实现就业增收、融入社会的希望田野。

  近日,由中国残疾人事业新闻宣传促进会、广西壮族自治区残疾人联合会主办的“中央媒体走基层”采访活动,走进苍梧县沁怡六堡茶业专业合作社,探寻这里的助残就业故事。

图为肢体三级残疾的郭石芳在茶园采摘茶叶。王伟伟 摄

  走进苍梧县沁怡六堡茶业专业合作社生产车间,浓郁的茶香扑鼻而来,新一批次的毛茶经筛分、拼配、渥堆、汽蒸、晾置、陈化等20余道工序,将包装成成品,销往各地。肢体三级残疾的郭石芳正熟练地炒制茶叶。

  “以前生活来源主要靠丈夫打零工的收入,家庭负担很重。加入合作社后,我自己能管理自家的10多亩茶园,每年向合作社销售茶叶200多斤,为家庭增收近3万元。”郭石芳向记者讲述着自己的经历。

图为茶农在六堡茶园内采摘茶叶。张广权 摄

  在茶园里,记者见到了正在查看茶树生长情况的谭爱云。谭爱云于2011年成立了苍梧县沁怡六堡茶业专业合作社,通过实施“合作社+茶园+残疾人户”发展模式,以就业务工、土地流转、收购茶叶带动生产等多元化形式,帮助残疾人家庭增收致富。

  “看到残疾人朋友们通过参与六堡茶产业,生活有了改善,我感到无比欣慰。”望着一望无际的茶园,谭爱云说。

  “通过土地流转及销售茶叶,我一年能收入6万元左右。”肢体四级残疾的邓植源告诉记者,自己从青年时期就开始种植、制作六堡茶,通过六堡茶产业带动了家庭收入显著增加,还带动了村民种茶增收。凭着对六堡茶的热爱和专注,邓植源于2023年获第六批苍梧县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六堡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称号。

图为残障人士在炒制六堡茶。张广权 摄

  近年来,梧州市坚持以巩固拓展残疾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抓手,以助力残疾人就业增收为目标,围绕本地特色优势茶产业,扎实推动六堡茶产业助力残疾人增收致富。

  梧州市残疾人联合会理事长黎志新介绍,近年来,梧州市残联和苍梧县残联积极作为,通过与当地茶企建立长期合作走访机制,深入企业宣传安置残疾人就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根据残疾人的实际情况开发适残岗位,如茶叶采摘、炒制、包装等,助力残疾人就近就便就业。同时,推行土地流转合作模式,将残疾人闲置的土地以合理价格进行流转,发展规模化、标准化茶叶种植。在茶叶收购环节,优先收购残疾人家庭的茶叶,为残疾人家庭种植茶叶兜底。

  “如今,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指导下,越来越多的残疾人参与到六堡茶产业中,不仅实现了自身价值,也为当地茶产业的健康发展及乡村振兴注入了新活力。”黎志新说。(完)

【编辑:李岩】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微视频|建成教育强国,总书记提出这些要求

此外,为进一步丰富北京援藏工作机制内容,更好地促进京拉两地传统手工行业交流融合发展,在服贸会举办期间,拉萨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副局长钱秀槟与北京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副会长、秘书长宋印伟代表两地现场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

山西首批珠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授牌

云雾镇享有贵州“苗族芦笙长鼓舞之乡”的美誉。在那里,身穿苗族服饰的当地村民和身穿阿美人传统服饰的光复乡村民代表,伴着悠扬的芦笙曲,不仅手牵手跳苗族芦笙长鼓舞,还手牵手跳起欢快的台湾阿美部落丰年祭传统舞蹈。

中国恒大跌超19% 恒大财富多人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残疾人联合会创新开展“助残就业桂在行动”系列活动,多渠道多形式促进残疾人就业。2024年,广西全区累计举办“线上+线下”残疾人就业招聘会100多场。发挥“广西爱心助残就业联盟”示范带头作用,安置残疾人就业。挖掘推广“益起出发”居家就业、“蚕豆公益市集”灵活就业、金融助残等多种模式。扎实开展残疾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实施“残疾人就业能力培训”和“残疾人订单式培训”等技能培训项目,增强残疾人就业竞争力。(完)

(新春走基层)越剧迎新春系列演出走进福建乡村 红红火火闹元宵

北京市统计局表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副中心梯次推进重点工程,提升宜居宜业品质,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其中,副中心固定资产投资连续保持千亿量级。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主体工程结构施工已完成85%,建成后将成为亚洲最大的地下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及“三大文化建筑”(北京艺术中心、北京城市图书馆和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已建成亮相。

冰雪奇缘2

据介绍,一直以来,剑阁县把“交树交印”制度作为古柏保护的重要抓手,从过去的县长离任交接扩大到县委书记、县长、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村(社区)书记主任、村民小组长、县林业局长、乡镇林业站长、护林员,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覆盖古柏保护责任体系,让古柏代代相传、绿色长青。去年以来,该县组建了县古柏保护筹备组,完成了蜀道翠云廊古柏保护“大普查”行动,成立了全国首个古柏保护专项基金,创新沿袭“交树交印”古制,探索建立森林资源保护发展长效机制入选“中国改革2023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完)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
女王论坛